缪龙杰: 上海育才中学65届和66届高中

现退休, 业余兴趣研究艺术品鉴赏

 

 

记忆中的 李名强 刘诗昆 陆春龄 俞丽拿 等音乐大师 ...... (往事)

 

 
 

日前整理旧信,看到了在1991和1992年圣诞节前夕,钢琴大师李名强从美国加州寄给我的贺卡。“如有机会来西边,欢迎来我家玩。”言辞中是多么热情亲切。
触景生情,思绪万千。李名强院长是我心目中最为尊敬的一位师长,见物思情,我的眼前会出现出他教学与练琴时认真敬业的身影,心中会回忆到他亲切热情乐于助人的高贵品行。
我在旧信中还找到了1985年他亲笔写给我国驻罗使馆的二页便签,为我们当时去欧洲途经罗马尼亚时的介绍信,后来我们得以能在我国驻罗使馆住宿。李名强教授多次在欧洲荣获钢琴比赛大奖,罗马尼亚也是他的成名之处,1958年他在罗马尼亚第一届乔治·埃纳斯国际钢琴比赛获得金奖(第一名)。

 

 


李名强教授当时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院长,也是上海钢琴厂的顾问,为我国的钢琴工业做过很大贡献。我有几次在上海钢琴厂与他一起开会相遇。
图为李名强院长为上海钢琴厂新研制成功的三角钢琴书写鉴定评语,我正好坐在他的身旁。难忘的是,每次会议结束我们二人都相约一起骑自行车回家。从杨树浦路惠民路的上海钢琴厂骑到市中心,路程很长,边骑边聊,甚乐甚欢。
当时是八十年代,对这样一位名誉天下的钢琴大师,没有汽车接送,没有便饭招待,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格。抚今追昔,看看当今世界,感慨万千,真是“换了人间”。

 


记得1984年我们去参加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前,曾经受到李名强教授的亲切热情的帮助。我们虽然不属于一个单位系统,但李院长似乎把此事全然当成他们单位的事了。
他亲自为我们的签证事宜打长途电话去北京,打电话去加拿大喔太华,真心实意,历历在目。今天我想起此事,仍充满感激之情。在位于汾阳路复兴中路五楼的音乐学院旁他那简朴的家中,我们看到了热情,真诚和希望。
图为我们在加拿大渥太华的国际提琴制作比赛中观摩参赛提琴的场景。
今天,我时而从报道中,看到他老当益壮,仍活跃在音乐战线上,教授着年轻一代,我衷心祝他事业成功,健康长寿。

 

----------------------------------------------------------------------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湖南长沙举行的首届全国钢琴制作评比大会,当时刘诗昆是大会邀请的钢琴鉴定评委。
图:我与刘诗昆等专家一起听钢琴弹奏的老照片。
 

 

刘诗昆大师在1958年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一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荣获亚军,蜚声世界乐坛,图为当时在湖南长沙评比现场刘诗昆在弹奏上海聂耳牌钢琴。
 


图:当时我与刘诗昆老师在长沙湘江边合影。



-----------------------------------------------------------------

 
 


1981年与1982年,我二次去北京参加筹备成立全国乐器协会的会议,会上大家提出要邀请一些音乐家参加成立大会,名单上就有演奏家陆春龄。陆春龄大师素有「中国魔笛」美誉,堪称笛界的一代宗师。
1982年的一天,我们去拜访了当时位于淮海路吴兴路陆春龄老师的家,我们说明来意,陆老师一口答允,并兴致勃勃地与我们聊个不停。记得他拿给我们看各式各样的中外名笛,并逐个吹给我们停,完全没有一位大师的架子,这种场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1982年10月,陆春龄老师如约参加了隆重的全国乐器协会成立大会,与来自全国一百位左右的音乐与乐器界代表欢乐聚会,图为陆春龄在全国乐器协会成立大会合影照上的影像。
陆春龄大师今天还活跃在舞台上,老当益壮,一身奉献给我国的音乐事业。

 


-----------------------------------------------------------------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上海曾经组织过一次上海地区小提琴制作评比与比赛,俞丽拿是我们邀请的提琴音质鉴定的专家。俞丽拿《梁祝》小提琴独奏曲名扬四海,当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一位名人。
我今天已经找不到当时的一些照片了,很多事也会因年纪大而逐渐忘却,但是有些情景至今却仍然不会忘记。
有次,我们相约在文艺会堂会面,因为参加评比的一些小提琴放在延安路的文艺会堂,请她作音质鉴定。不料我们因交通问题迟到一会,老远就看见俞丽拿老师“坐在水泥地上”等我们。这就是一位音乐大师的普通人的写照,这种感动人的场景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在记忆中不会消失。当时,没有汽车接送,没有便饭招待,俞丽拿老师就是这样热衷于我国的提琴制作事业,一颗火热的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十年前我与国际乒联主席荻村和国际举联主席阿让的珍贵照片 (往事)

 

荻村是我们这一辈人年青时很熟悉的乒乓健将
他曾经荣获二次世界乒乓男子冠军
荣获多次男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世界冠军
从乒坛退下来数年之后,他当选为国际乒联主席
为世界乒乓球运动发展作出毕生贡献,直到1994年因病去世

荻村是促进中日两国友谊的友好使者,曾多次访问我国
文革动乱期间,他力排力排众议,两次来华商议
力促中国参加日本“名古屋”召开的第31届世乒赛
在周总理的支持下,中国队得以成行,并成功邀请美国队访华
中国“小球推大球”的乒乓外交成功展开,荻村功不可没

--------------------------------------------------------------------
1987年,我随团出访印度,参加在新德里召开的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的一个国际乒联会议。
一天,在会议的室外休息间,时任国际乒联主席荻村向我们走来,并坐下与我们促膝交谈,此时,我留下了一张十分难得的照片。
1987年,摄于“旧德里”的城堡前 1987年,摄于“新德里”的古皇宫前
---------------------------------------------------------------------------------------------------------------------
---------------------------------------------------------------------------------------------------------------------

 

经常从电视上看到国际举联主席阿让
在举重锦标赛上致辞,为运动员颁发奖牌的镜头
神态奕奕,精神焕发,真是老当益壮,不减当年
不由地回想起二十多年前与他相见的日子
阿让从国际举联秘书长到现任主席
多次访华,为增进与中国的友谊作努力
图为国家体委副主任袁伟民为他颁发奖章
-----------------------------------------------------------------
1985年冬,1989年春,我二次随团参加国际举联的会议
图为我(左一)在会议中,秘书长阿让站立致辞

我们(左)与阿让秘书长(右二)会谈
右一为当时的国际举联主席肖德尔

1985年冬,摄于布达佩斯“胜利广场”前
1989年春,摄于布达佩斯“贝多芬铜像”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