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飞到台北桃园机场,也就一个半小时,在机场接待我们的导游姓廖,台北本地人。自我介绍时,他告诉我们称他小廖即可,并嘱千万不要称他廖导,因为无论是“撂倒” 还是“潦倒”,都非吉语,说得一车人都笑了,陌生的气氛也一下打消了不少。第二天一早,小廖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台湾大地图,上起了台湾的地理课。台湾是由欧亚大陆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碰撞隆起而生成的,故多山。整个台湾有四大山脉,东部的海岸山脉面临浩瀚的太平洋,这些山脉一直插入到太平洋的深处,向东形成了1万多米深的世界最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台湾的西部相对比较平坦,与中国大陆隔海相望;台湾北部与东海相接,南部则隔着巴士海峡与菲律宾一衣带水。台湾南北长约400千米,东西宽150千米。环岛游从北面的野柳启程。
野柳位于台湾的最北端,是突出海岸的窄长海峡,海边的岩石经过千百万年海水的侵蚀和风化,形成了蕈状石、烛台石、棋盘石、姜石等地质奇观。蕈状石因外观状如一柄柄巨大的蘑菇而得名。其形成过程是因为海边的岩石受到海水的长期侵蚀,较易剥蚀的沙岩慢慢地被侵削,砂岩里质地坚硬的岩石逐渐露了出来,形成了上面大,下面小的蘑菇形状,大大小小地分布在海边,约莫有100余个。最为有名的女王石,形如雍容华贵的女王头像,早已闻名遐迩,成为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标志。其他如烛台石、棋盘石、姜石等,也因为形状如烛台、棋盘和生姜而得其名。实际上,这都是海水长期淘洗和雕蚀的结果。看着这些千姿百态、嶙峋斑剥的海边奇石,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一路上,我们的导游小廖一直忙前忙后,背着个相机,一面给我们讲解,一面还不断招呼着给大家照相。第二天一早,等大家都上了车,小廖说要给大家放一段录像,初以为是放录像片,大家并未在意,但是仔细一看,发现竟是我们昨天在旅游景点的照片,小廖的拍摄技术堪称专业,无论是人的神态,还是身后的风景,都受到大家的好评。照片配上播放软件和音乐,效果相当不错。原来昨天晚上我们休息后,小廖在自己的房间打开随身带着的计算机处理白天照的照片,一直搞到很晚。正当大家寻思何以为谢时,小廖说,他将尽量将我们每天的行程用相机记录下来,最后刻成光盘送给每一个人,如果大家要谢他,那就给他一点掌声吧,顿时车里的掌声响成了一片。
从野柳往南,下一站是宜兰的太鲁阁。这一路原本是绝佳风景,左边是浩淼的太平洋,右边是高耸的海岸山脉,车行在绝壁之上,一路蜿蜒,忽上忽下,忽左忽右,风光无限。但此路段由于山势险峻,路窄难行,经常发生事故。小廖再三解释为安全计,还是让大家乘小火车绕过此一段险峻的山路。虽然心有悻悻,但是想到外出旅游,还是以安全为第一,加之小廖说及后面的行程仍有此番风景,大家也就不再遗憾了。
火车加汽车二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了太鲁阁景区,沿着蜿蜒的山路,山势越来越险,车也走得越来越慢, 到了九曲步道,车就无法前行了。小廖要求我们下车,每人头戴一个白色的安全帽,说是担心山上落下的滚石,如此一来,一些从来没有见过如此阵势的女同胞不免有些心里打鼓了。太鲁阁是一处窄长的峡谷,山势险峻,两边壁立万仞,形如刀削,抬头只见怪石嶙峋,状如累卵;下探则深逾百米,令人晕眩。谷底一水穿越其间,声如雷鸣,不断翻腾着白色水花,远远看去,又如一条青练盘旋山间。峡谷间有一吊桥,连通两边的绝壁,晃晃悠悠,站立其上,头上是一线蓝天,脚下则是万丈深渊。我粗粗地估计了一下,峡谷的宽度也不过百米,最窄处也就数十米,似乎触手可及,然而大自然的力量将其劈成两半,顿时变得遥不可及。记得曾经去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峡谷宽度超过千米,山势险峻,气势雄伟而摄人心肺;太鲁阁则同样险峻,但透露出来的是秀丽,山水之间风光更是迷人。
沿着太平洋海岸一路南行,过台东,穿过北回归线的标志,气温就慢慢地高起来,小廖说我们已经来到热带了。一路辗转,终于抵达当天的目的地:花莲知本酒店。知本地方不大,以温泉出名。这里的温泉水质极佳,浴后皮肤光滑如玉。我们入住的知本酒店,房间热水龙头放出的直接就是温泉水。迫不及待一试,果真名不虚传,一天的车马劳顿一扫而空。出门在酒店附近转了一圈,发现这里的热带水果也较前两天多起来,有莲雾、释迦、甜柿、火龙果等。尽管这些水果不宜久储,但就地尝个鲜倒也不错。尤其是释迦,以前在上海见到不多,绿色的果子,宝塔形状,外裹瓣状叶,味甘而醇,多汁。现在当地人把它做成可口的释迦饼,既解决了不易运输保存的问题,又开发了一种新口味的台湾伴手礼,不失为一个好的思路。
到达台湾最南端的垦丁国家公园已是第四天了。这里有鹅銮鼻、猫鼻头等风景点。因为已处台湾的最南面,尽管上海现在是三九隆冬,这里却是一派热带风光。身披一件轻薄外套,沿着海边木栈道悠闲前行,海风吹拂,阳光轻洒,十分惬意。一路走来,路边尽是尖锐的珊瑚石海滩,因为潮湿,很多地方已被厚厚的海苔覆盖,远远望去犹如草坪一般。这里有一处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灯塔建筑群,耸立在岸边的山坡上。据说是早年荷兰人来台湾时,触礁而船沉人亡,于是在此建起了灯塔。清朝时,中日战争清朝战败,台湾割让给了日本,灯塔易手日本人管辖。但是灯塔屡建屡毁,原因是当时少数民族觉得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二战后,台湾回归中国,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保护灯塔,在外面建了围墙,里面派驻士兵,围墙上还有许多射击孔。围墙内建有生活设施,围绕灯塔也就形成了一个小的建筑群。
到达台湾的最南端后,环岛游就已过了半程,开始折返从西海岸往北了,这一路经过高雄、台南、台中等城市,由于台湾西面相对比较平坦,车行在高速公路上,闪过一个个城镇后,很快就到达了我们后半程中的一个重要景点——阿里山。阿里山地处台湾中部的嘉义县,是玉山山脉的余脉,靠近台湾的最高山峰玉山。主峰塔山高约2600余米。上山的盘山公路并不好走,尽管是双车道,但遇到稍大的旅行车,车就得靠在一边,等对方过了以后才能前行。山高路险,盘旋曲折,毛主席当年上庐山时曾有“跃上葱茏四百旋”的感叹,真是此景殊同。车足足走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山顶的停车场。
阿里山的奇观有森林、云海、日出、晚霞和高山铁路。小廖说我们的运气不错,上午山上下雨,我们下午到时正好雨收云开。山间云雾缭绕,形成了云海。山峰在层层云雾中若隐若现,正所谓“三山半落青云外”,宛如人间仙境。
凡到过阿里山的游客,都不会忘记到“阿里山神木”旁留个影。神木高约50余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方能合抱。据介绍神木的树龄已有2300余年,推算估计生于周公时代,故名“周公桧”。尽管树身稍倾,主干有损,但树的分枝仍枝叶繁茂、青翠碧绿。桧木是阿里山特有的树种,属长青高大乔木,松柏科,木质坚韧。在山上有许多地方在卖桧木筷和桧木木雕。“桧”字原本也如“松”与“柏”,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常常用在人名中,取其正直不阿、长青多寿之意,但自从出了个陷害忠良的秦桧以后,就再也无人以“桧”为名了。毕竟老百姓是忠奸分明的,只是委屈了同是松柏科的桧木了。在周公桧的附近,还有一颗神奇的“三代树”,三代树是指在同一根系上生长出祖孙三代的树木。尽管第一代和第二代树都已枯萎了,但第三代树却在同一根系上长得欣欣向荣,郁郁葱葱,可见这种树的顽强生命力。行文到此,就不得不说一说山上大量硕大的树桩了。据说阿里山原本有一棵最大的神木,树龄超过3000年,比现存的神木更大,但在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惨遭砍伐,大量木材被用于战争,周围一个个树桩就是明证,看了真是让人吁唏叹息。有趣的是,这些树桩有的还有生命力,除了长成上述的三代木,还有“三姐妹树”、“四兄弟树”,树桩也长成了各种形状,如猪、如象……,仿佛在默默述说着它们的不幸遭遇。好在现在当地已有严格禁令,不允许再有任何的砍伐活动,即使是树木自然倒伏,也不允许运下山来,为的就是防止有人以倒伏之名进行砍伐。小廖告诉我们,阿里山有名的小火车,从几十米的海拔直到二千多米的山上,当年正是为了运送从山上砍下来的木材,才有了这条蜿蜒曲折、异常险峻的高山铁路,如今作为观光旅游,因此它能作为阿里山的五奇之一就不作为怪了。
从阿里山下山已是下午近五点了。由于山间起了大雾,能见度不过三四十米,车也就如蜗行,在山间的云雾中,忽上忽下,就像一叶小舟。车头的大灯射出的两道白光,很快就被雾气吞没了。看着车外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坐在车里不免有些担心。这时,只见小廖一直坐在司机的旁边,眼睛紧盯着前方的路,帮助司机观察路况,最终总算平安下山,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游览了阿里山的美景,下一站就是著名的日月潭了。日月潭位于南投县,是台湾唯一的天然湖泊。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像弯月,日月潭由此得名。早年日月潭本是两个独立的湖泊,后为发电,在下游筑坝,水位抬升,两湖就连为一体了。目前日月潭面积有7.7平方公里,湖面海拔740米,水深30余米,中有一小岛,远远眺望宛如一颗浮在水面的珠子,诗有“青山拥碧水,明潭抱绿珠”,故曰珠子屿,又名光华岛。日月潭四周群山环抱,重峦迭嶂,我们到时,正是阴晴相见的天气,只见一缕白云,犹如一条白色的飘带,漂浮缠绕在群山之间。湖面辽阔而清澈,山峦倒映在湖水中,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在日月潭地标处立一巨石,上刻“日月潭”三个大字。在此俯瞰湖面,整个景区尽收眼底。巨石地标正对的是玄光寺,寺中塑唐玄奘法师金身,并供奉着大师的灵骨,面对山清水秀的日月潭,玄光寺的建筑显得古朴而不失庄重。
由南投的日月潭继续往北行,就回到此行的原点台北,环岛行也由此告一段落。前后一周时间,行程超过1千千米,走马看花尽管只能算是浮光掠影,但是祖国宝岛的好山好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临行时小廖送给我们记录整个行程的光盘,心里感慨不已。作为导游,他从不怂恿游客盲目购物,也绝不或明或暗地索要额外的服务费,但他却以自己的专业技术为大家提供了额外服务,要求的回报却仅仅是掌声。从小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积淀出来的那份从容与淡定,那份对职业的坚守与执着,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