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靖: 上海育才中学65,66届高中

上海复旦大学 教授

 

 

 

育才教改送我赶上了高考“末班车”

王世靖

 


1965年初夏,育才教改方兴未艾,校园里呈现出一派主动活泼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天,段力佩校长把我们6个高二学生叫到校长室,向我们宣布了一个决定:为了检验育才教改质量,探索学制改革,学校决定让我们6人提前1年参加高考。此刻,离当年高考的日子只有短短2个星期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重磅消息,我当时的第一感觉似乎不是兴奋,也不是紧张,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想当年,对高考的关注度(起码在主流舆论方面)远不如现在,正宗应届毕业生都被要求“一颗红心两种准备”,何况是我这个“试验者”,考砸了大不了回来继续读高三;可我心里明白,这次试验是跟育才教改紧紧连在一起的,成败直接关乎育才的声誉啊!

要参加高考首先必须选择文理科。我有自知之明,虽说平时数理化成绩也还可以,但绝对没有“主动”到超前掌握高中全部知识的实力;而文史哲主要靠日常读书积累,1年的差距似乎不会那么明显。尽管其他5位全部报考理科,我还是毅然决然地报了文科。

第一志愿填什么学校呢?我喜欢戏剧,可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这年不招;我也喜欢广播,可北京广播学院当年还不是第一批招生院校。试试考复旦吧!虽然要考进复旦很难,但它有全国一流的文科,还有以编演《红岩》轰动全国的一流的话剧团。我曾作为上海学生课余文工团的一员与复旦话剧团在青年宫同台演出,结识了几位复旦的哥哥姐姐,他们希望我以后考复旦,参加他们的话剧团。后来我还特地拜访了同班同学李方的姐姐,她是复旦中文系的高材生,她的热情鼓励和介绍让我更坚定了考复旦的信心。

与此同时,为时2周的突击式的复习迎考开始了。学校专门腾出了一间教室,调集了各科业务最强且对高考最有经验的老师为我们辅导。由于只有我一个人考文科,很多时候都是老师给我单独讲授,享受着1对1的高规格待遇。老师们使出浑身解数,忘我倾力地教;我们调动所有潜力,认真刻苦地学,师生协力同心有条不紊地完成着这最后的冲刺。育才的老师真是“牛”!原先觉得零零碎碎又多如牛毛而无从下手的一堆知识,经老师寥寥数次的梳理和点拨,哪些是必须熟练掌握的重点要点,哪些是应该有所了解的材料观点,哪些是可以大胆舍弃的枝微末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复习重点要点时,老师不时教我们一些记忆和答题的技巧,受益匪浅。一直到最后,不但预想中的日以继夜、废寝忘食并没有出现,老师还给我们留出了充分的自主复习、调整情绪和养精蓄锐的时间,让我们能以最好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投入高考。

7月10日,天气晴好,虽已入盛夏,倒也不觉得太热。我一大清早就带着考试证件和用品,还有特意向父亲借来的手表,独自来到了我的考场——市一女中。校园里茂盛的树木和绿茵茵的草坪顷刻把我略有忐忑的心情抚平了。第一门考的是语文,作文题目是《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选这个题目虽然不易出彩,但由于我们育才学生一向不死读书,平时很关心时事政治,班级也组织过越南形势讲座,我还读过有关越南历史,写这封信自然得心应手。初战大顺,心情大好,中午我还在家美美地睡了个午觉。

接下来的考试具体考题记不得了,总的感觉是都在老师复习的范围内,答来较为顺利。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场在外国语学院举行的外语口试。虽说这只是在录取外语专业时才有用的加试,但由于我从未经历过这种形式的考试,心里还是有点紧张。考官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他先是用俄语问了我几个很简单的问题,又让我跟他模仿了几个单词的发音,突然换成中文问我:“你是育才的呀!你俄语老师是谁?”“顾佩芝老师。”我也用中文回答。“啊,是顾佩芝老师啊!认识认识,她水平挺高的!怎么样,她最近好吗?”没想到,他竟用一连串的中文热情地跟我聊起天来。原来,外语口试已经顺利通过,也就是说,高考全部结束了!为了犒劳自己,当晚我去市府大礼堂看了一场戏,海政文工团演出的话剧《赤道战鼓》。

一个月以后,8月12日,我如愿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他4位也都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张宗橙清华,查建国中国科大,周建华费庚南上海交大。当时的《人民教育》发表调查报告称:育才中学“由于教改的进行,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本学期,有5个高二学生(其中4个是团干部)考取了高等学校,他们的平均考分都在83分左右,有一个学生的平均考分为89.67分。”我为提前考上大学高兴,更为能给育才增光添彩感到荣幸!唯一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一位学习成绩在我班数一数二、在我们6人中也名列前茅的同学,这次竟然没考上!(后来才听说,其落榜原因并不是考分,而是社会上有人打了小报告。)

光阴荏苒,转瞬已是半个世纪。当年的复旦新生,已从复旦干部和教师的岗位上退休。尽管没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时刻铭记育才精神,用母校给我的智慧和勇气,先后为复旦学生和团的工作、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全校学生的艺术教育作出了贡献,收获了成果。回首往事,我感恩育才,感恩育才教改;感恩段校长,感恩育才的老师和同学!是你们,把我送上了“文革”前高考的“末班车”,改变了我的人生和命运!不是吗?当年,我们原本只是尝试提前1年考大学,而我,只是个中等偏上的“样本”,可以毫无疑问地相信,1年以后,大多数我的育才同届同学都能顺利考上理想的大学。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他们万事俱备即将踏入考场时,高考被突然“暂停”了。这一停,竟然停了整整11年!

 

 

------------------------------------------------------------------
------------------------------------------------------------------

 
重聚佘山

 


 

佘山。

1963年春天。

一群花季少男少女。

一张张稚气未脱的笑脸。

佘山。

2014年秋天。

一群花样爷爷奶奶。

一幕幕久别重逢的画面。

他们曾是一棵树上的雏燕,

四处分飞后,

今天又回到了这座山间;

他们曾是草丛中的一朵蒲公英,

各自撑着小伞浪迹天涯,

今天又飘回了这片花田;

他们曾是一颗幸运的雨珠,

落入这泉眼,

流经江河湖海,

今天又回落到了这条山涧……

这就是我们啊,

今天都一下子回到了童年!

曾经的歌声、笑声,

曾经的遗憾、缺欠,

都被时间酿成了酒,

无论轻啜细品,还是开怀畅饮,

都一样历久弥香芬芳甘甜!

所有的难忘记忆,

所有的真情思念,

都被岁月谱成了歌,

可以低吟浅唱,也可以放声高歌,

都一样荡气回肠动人心弦!

51年半过去,

弹指一挥间!

同学啊同学,

这是你我一生的缘!

佘山变美了,

我们变老了,

然而,我们的心永远年轻,

我们“育才人”的身份永远不变!

 

201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