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觉在生活中面对突发事件或者在解决问题处理事件时,有两种类型的人。一种是比较理智的,他们往往思虑再三,思前忖后,比较得失,权衡利弊,然后作出决定,付诸行动;另外一种人,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型的人。他们感情充沛,热情洋溢,喜怒哀乐即时喷发,解决问题、处理事情以感情为主导,贸然从事。办事则断然处置,"快刀斬乱麻";说话为文则神彩飞扬、激动人心。当然,这两种人也不是绝对的,纯粹的,比较理智的人有时也会感情冲动;好感情用事的人,也有理智的时候。但是偏于理智和偏于情感这两类人肯定是有的。比如说哲学家、思想家是理智型人士,他们比较冷静、稳重、善思考;而诗人、艺术家往往是情感型的,好想象、易激动、寓深情。前者如孔子、孟子等。孔子曰:"三思而后行""学而不思则罔",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出"鱼与熊掌"的问题,要人们比较权衡,或"舍鱼而取熊掌",或"舍熊掌而取鱼",两者不可得兼。而后者如徐志摩。一般酒吧、饭店门口总有年轻女子伫立,客人来时迎,去时送。来时"欢迎光临",去时"再见",可谓"司空见惯浑闲事"。可徐志摩却不然,深情款款地化成一首小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声珍重里有密甜的忧愁一一莎扬娜拉"。又如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位诗人闲来春游,偶感口渴,便至一农家讨水喝。一农家姑娘给了他一杯水。此事本属平常,与他无大瓜葛。他却不能忘情。第二年同样时刻再訪此农家,不料失之交臂,遗憾惆怅至极。可见诗人总是很多情的。
这里我并不褒贬理智型的人和情感型的人孰优孰劣。我以为两者各有利弊。理智者固然处事有道、遇变不惊、进退有节、决断有度。但若过于理智,思虑太多、小心翼翼,则易畏首畏尾,优柔寡断,失去机会。而情感型的人感情充沛,奋发昂扬,勇于任事,敢于担当,容易抓住机会,及时成功。但若过度,则易失之偏颇,冲动冒进,很可能把一个好端端的事反而搞砸了。常言道"冲动是魔鬼",即是指这种情况。
下面再给大家说一个两个人的故事。在境遇差不多相同的情况下,理智型的人和情感型的人的不同生活态度,以及导致其不同的生活境况及结局。这两个人,一个是刘禅,即刘阿斗,三国时蜀汉的末代国君;另一个是李煜,史称李后主,五代时南唐的末代君王。
蜀汉时第一代君王是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223年病逝于白帝城。临死时托孤于诸葛亮,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说明刘备也看出自己的儿子没多大本事,不会有多大出息,"捧不起"。但诸葛亮忠于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禅继位时才16岁,按现今标准才初中毕业。国事全靠诸葛亮支撑。诸葛亮死后,由诸葛亮在<出师表>里推荐的蒋琬、费祎、董允及后来的姜维等一班贤臣辅政。刘禅在位40年,至公元263年,刘禅56岁,魏权臣司马昭派邓艾、锺会伐蜀。大军抵成都,刘禅出降,被带至魏都洛阳软禁,被封为安乐公。
刘禅后半生最为人诟病的便是"乐不思蜀"的故事。某天,司马昭邀请刘禅偕一班蜀汉旧臣赴宴。宴席上,奏蜀乐,演唱蜀地歌舞(可能是唱四川民歌,表演川剧什么的)。有些蜀臣脸色悽惶甚至流泪,而刘禅仍神色无异,欢笑自若。司马昭问:"颇思蜀否?"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拊掌大笑:"刘阿斗全无心肝!"(即如今北方话"没心没肺"的意思)由此司马昭对他毫无怀疑,使刘禅得以安度余生。公元271年,刘禅病死洛阳,终年65岁。
其实,这场宴会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司马昭设的一个套。目的是想测试刘禅是否思念故国不甘亡国,对司马昭存有异心。幸亏刘禅没有上当,逃脱了阴险残忍的司马昭的魔掌。而与此相反的是五代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937-978)是南唐的第三代国君。其父李璟,被称为南唐中主。李煜为后主,史称李后主。公元961年继位,是年24岁,正是年青有为之时。若他有心治国,正可大展鸿图。可惜他只顾享乐,纵情声色,沉迷歌舞,不理朝政。据说中国女子裹小脚的恶习就起源于李后主,因他的赞赏而"发扬光大"。李煜宫中有个名叫窅(Yao)娘的女子,能歌善舞,俏丽多姿,她用白绫把两足裹得小小的,跳起舞来更显婀娜多姿。李煜又命人铸造一座六尺高的金莲花装饰的高台,让窅娘的尖尖小脚在金莲花上曼舞,仿佛芙蓉仙女一般。由此窅娘深得李煜宠爱,宫中纷纷效仿,缠足恶习由此蔓延。?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欢乐生活过了十四年。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曹彬率大军南下,突破长江天险,直抵金陵城下。李煜率朝臣肉袒投降,南唐灭亡。李煜被宋军带至宋都汴京(开封),封为"违命侯",时年38岁,在位十四年。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銷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拥有四十年历史的祖宗基业的,有三千里地的大好河山一下子就在他手中丢失,李煜这种愧对祖宗的心情可以想见,而且一下子从一国之君的位子上跌落到阶下囚(臣虏)的巨大落差,使他终日沉湎于痛苦之中,跟人说:"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时时刻刻不甘心自己亡国,思念故国:"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同时,他又不能忘却过去,时时刻刻回忆往日当帝王的欢乐:"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想想多么欢乐啊,车水马龙,大队人马簇拥着游上苑(如果没去过,可以用北京圆明园、颐和园想象一下),花月相映,春风拂面,人欢马叫,心旷神怡。可惜是,这一切都"流水落花春去也",只落得"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浪淘沙>)
正由于李煜时时刻刻不忘故国,怀念过去,不甘灭亡,引起了当朝君主宋太宗的忌恨。公元978年(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的乞巧节,正是李后主的生日。李后主吃了宋太宗派人送来的巧果,便一命呜呼。原来,巧果中已下了名为牵机药的毒药,毒性发作死亡。结束了他在这世上四十一年的人生。刘禅和李煜两个人身份相同(都是一个苟延残喘的弱小国家的末代君王);遭遇相同(兵临城下,肉袒投降,遭受亡国之祸);处境相同(被带往战胜国的首都软禁,忍辱度日);而结局不相同:刘禅安度余生而李煜被毒杀。其原因是被囚后两人的人生态度不同:刘禅"不思蜀",避开了敏感话题,不触及统治者的忌讳,不引起统治者的怀疑,逃脱了魔掌;而李煜正好相反,时刻不忘亡国之痛,招致统治者的忌恨,被认为有复辟的企图,最终被毒死。
有人认为刘禅是个十足傻瓜、呆子,"捧不起的刘阿斗"。"捧不起"就是"傻"的意思。其实这是误解。"捧不起"是"无能"的意思,就是说让一个人去担当一个他的才能无法承担的高端的职务就"捧不起"。刘禅只是才能平庸,不像他老爸刘备,他当不了"一国之君"。台湾作家柏扬对他的评价很恰当:"刘禅乳名阿斗,是一个老实人。"(柏扬<中国人史纲>中册第30页)刘禅虽不是成大器之人,不是明君,但他也不是昏君,他在位四十年间自始至终任用贤臣,先是诸葛亮,后是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等人,他当政期间没有出现奸臣当道、朝政混乱的局面。刘禅亡国被俘时已当了40年国君,已是56岁的老人,有阅历,有见解,所以他面对司马昭询问时能理智应对,巧妙回答,从而避免了被杀的命运。
而李煜却不然,他是一个只有自我,不理国家民生,一味感情用事的人。他的前半生当国君之时,沉缅声色,一味追求歌舞享乐:美女跳舞跳得好看,他写词赞美:"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美女唱歌,他写道:"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跟美女调笑:"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描写男女两情相悦:"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写幽会偷情:"花明月暗笼轻雾,今朝好向郎边去。"终日沉醉在这种香艳的生活里,自然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无论从治国或者为人的角度看远远及不上刘禅。待到亡国被俘后,他也不能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处境,一味追忆往日欢乐,为失去"天堂"而痛苦。既不检讨自己当初治国不当导致亡国的原因,也不能理智地面对目前形势,冷静安排好自己和一起被俘的旧日臣子的生活,一味地写词宣泄自己的感情,而所写词中充斥了"愁""恨"字样:"回首恨依依",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常恨朝来寒雨晚来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愁恨何能免","往事只堪哀","问君能有几多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比刘禅的"此间乐,不思蜀",一个悲悲戚戚,一个神态自若;一个引起统治者的忌恨,狠下杀手,一个使统治者释疑,放过一码。其实,司马昭远较宋太宗刻薄残忍。司马昭杀人无数,连小皇帝也被杀,很多人都是无罪被杀(如嵇康,而阮籍吓得只好装疯卖傻、天天醉酒才逃过一刼。)
但就历史功绩而言,刘禅普普通通,无可叙说。李煜则不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词人,是宋以前(唐五代)最杰出的词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李煜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的词千百年来为人传颂,脍炙人口(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他的词作拓展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对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在此不再赘述。
2014.4 |